40年40人之靳埭强:七十年的设计风与云

2019-11-13

  “一开始我希望自己做个艺术家,但是技能考量做了设计师。设计师跟艺术家的身份是一个共同体里的两个生命,互相影响,到了最后就不分彼此了。”

——靳埭强

  说到中国平面设计大师,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便是靳埭强。人们习惯称他为“靳叔”,不止因为他的年龄和辈分,更因为他就像是一本设计掌故活字典,香港设计发展史百科全书,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。从业40多年,累计获得的国内外设计及艺术奖项超过600多个,他在不断探索彰显文化精髓的设计新理念的同时,也为培养中国创意人才贡献自己的心力。

  靳埭强将他的每個十年划分为不同的生活阶段:五七年后是植根期、六七年后是寻梦期、七七年后是发展期、八七年后是交汇期……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,他如何回顾七十年的设计风与云?《40年40人——致敬当代中国品质生活》之靳埭强纪录片正式上线,为你揭开答案。

《40年40人 致敬中国当代品质生活》靳埭强 纪录片

  “十年裁缝” 变身一代设计宗师

  1957年, 15岁的靳埭强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,小小年纪开始当裁缝学徒,补贴家用。

  “六口人的家庭都需要爸爸一个人养,我是老大,为了爸爸不那么辛苦,我开始打工补贴家用。最初跟着师傅学裁缝,学了三年满师后又做了七年裁缝。” 靳埭强回忆道。

  在去香港之前,靳埭强一直与爷爷生活在一起,爷爷是一位工艺师,退休了在家里刻印版画,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爱上了艺术与绘画,这也是他艺术的启蒙阶段。怀着要当一名艺术家理想的他,在每天忙碌的裁缝工作结束后,并没有放弃艺术,坚持跟伯父学了两年水彩、素描等艺术基础功。

  靳埭强的设计启蒙与艺术生涯离不开两位“伯乐”的帮助,王无邪与吕寿琨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了一个校外进修部的设计夜间课程班,授课老师是赴美攻读四年艺术课程后学成归来的王无邪,留学德国的钟培正,课程包括德国包豪斯设计理论及平面设计。靳埭强报了名,但入学需要学历证明,他没有文凭,就当起了旁听生。三个月后,拥有出色设计能力的靳埭强得到同学的推荐,进入百货公司当起了设计师,实现从裁缝到设计师的转业。

  “王无邪与吕寿琨两位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,包括艺术创作和设计创作,他们是影响我终生的人。本来我不懂什么是设计,也没有想过当一位设计师。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艺术家,我不欣赏用艺术的手段推广商业的用途。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,我希望多学一些不同类别的学科,不同的媒介与观念。于是,开始了设计夜间课程班的学习,并逐渐将我当初对商业艺术跟设计的误解打破了。”

昆庭银器九七回归紀念品《手相牵》昆庭银器九七回归紀念品《手相牵》

《2012 HULU culture》《2012 HULU culture》

2009香港东亚运动会火炬设计2009香港东亚运动会火炬设计

  设计要追求自我的表达方式

 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,靳埭强与大陆的接触很早就开始了,其中有两个作品不得不提。

  1980年,筹备银行标志设计的中国银行前往香港寻找设计高手,并看中了靳埭强。他的设计方案得到了银行管理层的赞赏,将其作为中国银行标志,沿用至今。“以古铜钱形状作为创意切入点,将‘中’字融入其中作为铜钱的钱眼,不仅凸显了银行的业务属性,也符合古人讲求天圆地方的阴阳平衡之意。”在谈起中国银行的设计理念时,靳埭强说道。

  2004年,靳埭强受重庆市政府邀请,设计了“重庆形象标志”。两个人形叠加组成的“庆”字形象如两个手舞足蹈的人,寓意乐观向上的重庆人,体现了重庆作为超大城市接纳众多外来人口、兼容并蓄的特点。“设计不能脱离文化本身,中国设计就应该有中国文化。在开始设计之前,我要最大程度的了解重庆。我联合当地5所设计类高等院校成立工作坊,与学生们从文化根源、民族性格、人民生活、未来展望等方面探索重庆精神。经过无数次修改以及两轮票选,最终确立由两个人形组成的“庆”字方案。” 靳埭强回忆道。

靳刘高设计作品靳刘高设计作品

  做推动浪潮的人

  在靳埭強的创意事业中,除了享负盛名的设计外,现代水墨也占了重要的席位。1958年起,靳埭强就参加水墨画大师吕寿琨在中文大学的成人教育艺术班,开启他系统化的水墨画学习。

  吕寿琨给他指出走艺术之路的三个过程:第一就要向古人学习,学习中国文化。第二向大自然学习,向生活学习。最后是靠自己,“你的心就是你的老师”,追求自己的路。

  受老师吕寿琨感染,靳埭強开始临摹古代人的作品,学习中国本土文化。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。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,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,他的后期作品就充分地体现这一点。

  在这之前,1974—1979年,靳埭強曾做过5年全盘西化的设计,把国外的波普艺术融入水墨画中。作为第一个用波普风格创作水墨画的艺术家,靳埭強的作品受到业内人士很高的评价,但他并未停止对水墨画的思考。

波普艺术波普艺术

  “在美国的波普是太空时代,在香港我的水墨波普是塑料花时代,但我只是个追随者,而不是创作者,只是潮流的浪潮,而不是推动浪潮的人。我在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,我开始反省,为什么是自己追他人的潮流,不是自己开创潮流?”于是,靳埭強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。他的水墨画也在中西交融的基調上,以不同元素建立个人的艺术世界,如平面的几何造型、有机的自然形态、水墨渲紙的晕染、明丽悦目的色彩、丰富细致的山石肌理等。

  靳埭強将他的水墨画创作分为三个时期:“第一个时期,1974—1979年,波普时期,全盘西化,追随新潮流的阶段;第二个时期是我回归去探索寻根,根是从哪里来,我是什么人。我开始对本土的中国文化重新学习探索,做有中国文化的设计。第三个时期,水墨画这向古人学习,并重新在自己的设计构成里面,创作新的文字山水画。到1997年后,我的水墨画开始抽象,将书法跟山水相融合,形成了文字水墨画。”

  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系主任莫家良是这样评价他的文字水墨画的: “‘文字水墨画’更进一步强调文字的意涵,同时更将文字“设计”为行草书法,作为山峦的造型,与书中流动的云烟雾霭相结合,创构出饶有趣味的画面。水墨画已不单是图像的复制,而是回归更深邃的文化传统的凭借;回归現代的理念与艺术元素,而并不是传统式的‘复古’。”

  三个时代的三位合作人  传承国际水平的中国设计

  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处于成长期,设计师试图将中国本土文化融入香港设计里,“ 香港风格”逐渐形成。这时,靳埭强与同学张树新及几位旧同事合伙创业,成立新思域设计制作,这也是“靳刘”公司的前身。

  当时的香港设计界还很崇洋,华人设计师公司举步艰难。新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,合伙创业的同事们也因为其他原因纷纷离开。靳埭强努力说服甲方与华人设计师公司合作,也积极寻找新搭档。1986年,已经在靳埭强公司奋斗8年、拥有出色设计能力的刘小康成为靳埭强公司的合伙人,成立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。2010年,年轻有为的高少康被提升为靳与刘公司合伙人。2013年,公司正式更名为靳刘高设计。

靳埭强(中)、刘小康(右)、高少康(左)靳埭强(中)、刘小康(右)、高少康(左)

  靳刘高设计由靳埭强、刘小康、高少康三个人名字组成,不仅代表了三个不同年代设计人的合作,也代表着设计的传承和时代的接轨。谈起合伙人制度,靳埭强表示:“如果不同时代的设计师,只是重复上一代的风格面貌,这是不进步的。设计行业要进步,就要传承与进步。设计合伙人模式让公司文化精神得以延续,与此同时我们也肩负时代接轨的责任。靳刘高设计定位为做国际水平的设计,致力打造沟通中国与国际的设计语言。每一代合伙人都要传承我们的精神,找寻自己的新领域与新思想。”

  刘小康回忆起与靳埭强的第一次见面感慨万分:“我与靳叔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展览会,我们两个都去看设计展。很巧的是我发现我们背的是同样的包包。靳叔是我亦师亦友的合伙人,他的设计风格对我影响很大。在早期时期,他的设计作品里出现很多民间艺术的原素,剪纸、脸谱和玩具。我非常喜欢用这些东西来做设计,这些也出现在我与靳叔早期合作的作品里。”

靳埭强展区-【我的海报设计】靳埭强展区-【我的海报设计】

刘小康展区-【共生】刘小康展区-【共生】

高少康展区-【天下太平100】高少康展区-【天下太平100】

  “我们是真正的三代人。两年前,在北京我们举办了两地三代四十载暨靳刘高设计四十周年展览,讲述了从香港到内地,三代人发展了40年的公司历程。我觉得靳刘高是一个整体,带有传承的关系,也对应着不同时代的需求。”高少康谈起靳刘高时如是说。

  心系教育  给年轻人提供平台

  1967年,历时三个月的设计夜间课程班结束后就不再开课了。为了满足很多年轻人的学习愿望,1970年,有着三年设计工作经验的靳埭强与友人合创大一学院,开启了自己的另一身份——老师。

靳叔参与大学教育工作面貌靳叔参与大学教育工作面貌

  谈起当老师的初衷,靳埭强笑着说:“我的性格沉默寡言,在台上讲话都会脸红。从没有想过要当老师,我有点自卑,只有初中二年级的学历,感觉自己没有当老师的资格。但在后面教书的过程中,我一边思考一边学习,努力做好。我觉得我如果没有当老师,可能靳埭强不会变成今天的水平。”

  多年以来,靳埭强为国内的艺术教育及专业推展贡献自己的心力,他先后担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、清华大学、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,并出版多本设计专论,为年轻的设计师及专业内的学生提供理论知识。1999年起,靳埭强还为中国设计学生设立了奖学金,名为“靳埭强设计奖”,如今已成为中国大学生艺术设计比赛的知名品牌。(文/新浪家居 陈文敏)

0

相关推荐

热门新闻